李嘉诚读《资本财富论》:资本是第一生产力
  • 浏览:492 评论:0 人
  • 1楼




    认识生产力的三次里程碑


    第一里程碑:生产力是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出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二里程碑: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出自邓小平著作的《邓小平文选》。
    第三里程碑:生产力是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出自刘德著作的《资本财富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对生产力的定义也逐步深化和完善。有三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生产力定义,第一个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里对生产力的定义,即: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叫做生产力 ,但只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定义。第二个是邓小平在《邓小平文选》里对生产力的间接定义,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时我国科学技术相对落后,没有掌握核心技术,资本在很多情况下也不能转化为核心技术,科学技术是制约生产力的最大瓶颈,在这种情况下定义“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相当恰当的。第三个是刘德在《资本财富论》里对生产力的定义,即:生产力是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资本是第一生产力。刘德的《资本财富论》对生产力的定义通俗的讲就是能够创造财富,或者参与创造财富,或者为创造财富提供了条件的要素都是生产力。因些,劳动力、科学技术、资本等都参与了创造财富,都是生产必不可少的因素。严格来说资本代表的生产力比其它代表的生产力更处于主动和支配的地位,其包容性更广,其它代表的生产力大部分可由资本直接和间接转化而成。因此,在现阶段一般情况下,资本决定生产力更具普遍性,是第一生产力当之无愧。





    一、 资本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本是生产力


    一个企业要进行生产,要有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厂房等。生产的过程就是创造价值的过程,就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可见,劳动力、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厂房等都参与了生产,或者说为创造财富提供了条件,都是生产力;资本就包括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厂房等。因此,资本是生产不可或缺的要素,资本也是生产力。






    二、资本是第一生产力
    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都把劳动力当作第一生产力,人为的扩大了主观意识,从而导致浮夸风盛行一时。后来,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将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这也可以计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吧。小平同志不仅把“科学技术”列为生产力,而且列为第一生产力。于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滋润着大江南北,推动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不断地招商引资,引进雄厚资本,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实效。可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的提出是客观认识生产力的里程碑。随着我们的研究不断的深化,需要再进一步深刻地认识生产力,才能解决现实问题。如今,我们提出“资本是第一生产力”,这是有理有据的。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




    (一)、资本处于主动,劳动力处于被动。
    在一个企业中,资本家对应资本;雇佣工人对应劳动力。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生产工具、厂房等,雇佣工人虽有人身自由,却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只有当劳动者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出卖并被资本家购买以后,劳动力和生产资料才能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在企业生产的整个过程,都是资本家一手敲定,处于主动地位,一个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怎样生产等,都是由资本家支配。雇佣工人在产品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等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也就是说,雇佣工人在生产活动中完全听命于资本家。
    (二)、资本可以改变劳动力水平,提高创造财富能力。
    1、劳动力就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总和。劳动力存在于活的健康的人体中,是社会生产的永恒条件。一个普通的劳动力叫做普通工人,或者叫普工,一个掌握高技能水平的劳动力叫做高级雇员,或者叫做工程师。可见,工程师=劳动力+科学技术+劳动技能。雇佣工人可以自我“投资”,长期地参加学习培训,改变自己的劳动技能,从而由普通工人变成高级工程师。这种自我“投资”所付出的货币就是资本。我们也可以理解为:这里所讲的资本是广义上的资本;而资本家建造工厂付出的货币,这些资本就是狭义上的资本。
    2、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在现代化的企业中,对劳动力的水平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一些企业单位投入大量的资本用来培训员工。目的就是:适应企业成功转行,适应操作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可见,企业提供资本培训员工,就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出台新政策,招商引资,其目的就是在于提高本地区的生产力水平。
    (三)、资本包括科学技术,包括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
    科学技术(主要是指自然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指科学技术对创造财富的重要性而言的。科学技术是要通过运用于生产实践,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提高了创造财富地能力。二战以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社会的加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随着科学技术在世界范围内的快速传递发展,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明显。随着改革开放地深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第一次确切地指出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和重要地位。科学技术就是由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组成,而这些劳动技能和先进的机器设备就是资本直接和间接转化而成。
    (四)、资本是产生剩余价值和超额剩余价值的首要条件。
    1、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本不仅处于主动,而且是整个企业生产的首要条件,是一切的一切。也就是说,资本是剩余价值产生的首要条件,没有资本就没有企业,就没有生产,就没有一切。在社会化大生产劳动中,资本家握着大量的货币资本,以便建造工厂,购买生产工具、原材料和劳动力等,这是生产的首要条件,也是剩余价值产生的必要条件。只有具备这个先决条件,雇佣工人才有发挥才能的地盘,才能生产出产品,才能产生剩余价值。
    2、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需要足够的资本。超额剩余价值产生的条件是自己生产出来的商品的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就是说,一般的企业生产一个零件要100秒,而先进的企业生产同样一个零件只要60秒。要达到这个效果,先进企业就必须不改进生产技术,购买先进设备,提高员工的劳动技能等。超额剩余价值实质上也是相对剩余价值,是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基础,靠必要劳动时间的缩短和剩余劳动时间的相应延长而生产出来的。可见,只有劳动生产率提高了,必要劳动时间缩短了,剩余劳动时间就相应延长了,这时才能出现超额剩余价值。因此,只有不断地投入大量的资本,购买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这样才能实现超额剩余价值的产生。
    总之,资本可以改变劳动力水平,提高创造财富能力;也可以转化为先进科学技术,进而创造财富;在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本是整个企业的首要条件,没有资本就没有企业,就没有生产,就没有一切;只有不断的投入大量的资本,购买先进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动时间,才能实现企业的利润倍增。






    三、 新财富的产生和生产力的损耗是同时进行的


    诚然,生产活动要耗费生产力,这恐怕全世界都没有争议。也就是说,要进行生产,要创造财富,就必须耗费生产力。或者说,一个企业要正常运作,雇佣工人就必须损耗体力,企业家就必须损耗脑力,机器就必须磨损,原材料就必须消失等。可见,在创造财富的过程中,新财富的产生和生产力的损耗是同时进行的。因此,如果雇佣工人对应劳动力,企业家对应资本,那么在生产活动过程中,劳动力和资本都同时在损耗。如果把企业中的人分成两类,一类就是企业家,另一类是雇佣工人。企业的运作,企业家和雇佣工人都不同程度地付出智慧和汗水。


    四、 “生产力损耗的量化利润分配制”揭示利润差异秘密


    众所周知,一个正常企业,劳动力、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厂房等都以不同形式参与了生产,也就是说它们是生产不可缺少的元素,它们就是生产力。一个完整的企业就是由无数个这样的微小的生产力单位组成,企业生产的过程就是所有微小的生产力耗费的过程。因此,企业运行产生的利润就应该由劳动力、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厂房等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分配的数量。在一个企业中,雇佣工人对应劳动力,企业家对应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厂房等。因此,雇佣工人获得的工资是劳动力对应的生产力损耗量,企业家获得的利润是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厂房等对应的生产力损耗量。这种由劳动力、生产资料、机器、设备、厂房等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各自的利润的原则就是“生产力损耗的量化利润分配制”。总之,企业家所获得的利润是企业家所代表的生产力的损耗量来决定的,可见,企业家与工人的互助互利地协作关系并非是剥削关系。